對各種年齡、性向的人來說,舊金山似乎都以開放、多元的形象成為一個令人嚮往的城市。2012 年, 舊金山是BusinessWeek.com 的「美國最佳城市」第一名, Forbes 的「美國最潮城市」第二名。Lonely Planet 將舊金山列為「同志友善旅遊地點」第一名。更為SM人們熟知的可能是佛森街博覽會(Folsom Street Fair):每年此時,各種各樣的SM人們妝扮起來,在街上設攤位、表演、玩耍,彷彿一場熱鬧的嘉年華。但舊金山是否一直如此?
以下關於 SoMa 與舊金山都更的大部分資料來自 Margot Weiss 的 Techniques of Pleasure: BDSM and the Circuits of Sexuality [5]。
(Featured image credit: David Yu, CC-by-nc-nd 2.0)
去過舊金山的讀者應都記得舊金山市中心的主要幹道 Market Street。該街南邊的區域 “South of Market”, 簡稱 “SoMa”, 至晚於六零年代逐漸形成男同志皮革文化的中心。1962年,該地區第一家皮革酒吧 The Tool Box 開張,極受歡迎。1964 年 Life 雜誌以「同性戀在美國」作為封面專題時,就以該店作為內文頭兩頁的跨頁照片。其後多家皮革酒吧、性玩具店、三溫暖等等陸續在 Folsom 街開張(註),使得 SoMa 區域、尤以 Folsom 街為中心,形成一個緊密的男同志與皮革男網絡,被視為「皮革首都」。Folsom 街得到「神奇之哩 Miracle Mile」、「王者之谷 Valley of the Kings」的暱稱(鄰近的卡斯楚街則是 Valley of the Queens)。1981年,舊金山都市規劃研究組織(San Francisco Planning and Urban Research Association, 簡稱 SPUR)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Folsom 街「因某特定種類的男同性戀而全國知名。」這裡的「某特定種類」指的就是皮革男。
(註:Folsom 街較著名的店家包括:1966 年開張的皮革男機車酒吧 Febes, 皮革與性玩具店 A Taste of Leather, 和皮革、嬉皮同志酒吧 Stud。1968 年開張的三溫暖 Ritch Street Baths 和皮革酒吧 Ramrod。其後,Barracks, Red Star, the Slot, Ambush 都陸續於 1966 至 1970 年中期在 Folsom 街開張。)
但 SoMa 當地居民不只男同志與皮革男。SPUR 1985 年的報告中說此處「商店以意想不到的組合在此比鄰、共用空間、並彼此做生意。藝術家、金屬工、餐廳、化妝品批發、麵包店、與樂器維修店共用一個店面。霓虹藝術、食物工廠、當鋪、旅館、修車行、和皮革酒吧在同一個區塊。」Weiss 說「舊金山皮革社群…[以及] 菲律賓人、老人、拉丁裔人、藝術家、打零工的… 比鄰而居。」
如果說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的話,他們都是社會邊緣人。確實,SoMa 區在官方的眼中是「貧民窟、」「工業廢城。」事實上,SPUR 之所以做這些調查,正是因為以市長 Dianne Feinstein (在前市長 George Moscone 與顧問 Harvey Milk 被槍殺後繼任)為首的舊金山市政府已經打算在此處推動都市更新。
我們可以據此推測:當時的皮革男 SM 文化被視為藍領階級的、邊緣人的性癖好,和現今西方 BDSM 給人的中產、昂貴形象大不相同。如果要以現今的類似偏見來比喻,可能類似我們認為某種身份的人才會去刺青,或當乩童、跳八家將的多半是某種階級的偏見。
皮革男們身居多重的弱勢:僅僅身為男同性戀已是可以入罪的行為,他們又是男同性戀中的「性變態」,在經濟、社會地位上也處於弱勢。偏偏在此時,80 年代後期愛滋病的流行更推了一把。我們今日對這段歷史常輕易一句帶過,但不妨設想當年的處境:一個朋友過世了,另一個朋友接著過世了。大家人心惶惶,盛傳有一種「同性戀的癌症」在流行著。大家不知道這個病是怎麼傳染的,到了聚會場所,時時刻刻開始擔心「這樣會得病嗎?」政府當局可以選擇使用現有的酒吧、三溫暖等等網絡宣導正確的防治訊息。但他們不那麼做,卻選擇將這些場所取締、拆除。1984 年,舊金山所有同志三溫暖被迫關閉,將這些人們更往孤立、污名的處境推去。
SoMa 區的都更計劃就在這種氣氛之下順理成章地進行了。
都更於 80 年代初開始推動。SoMa 區居民雖強烈抗議居住補貼不足、低收入房舍也不足(數以千計的家庭仍在排隊等待住房,其中有許多人是在前一個都更計畫中失去住宅的),約四千戶該區住民仍被強制搬遷。Market 街、第三街與第四街、與 Folsom 街的區域中的酒吧、輕工業、倉庫、藝術家工作室等等被拆除。這一波都更在 SoMa 區建起兩個大中心:Moscone Center 和 Yerba Buena Convention Center. 前者於 1981 年、後者於 1993 年開幕。後者是含有旅館、餐廳、高級商店、廣場、博物館、體育場、公寓、停車場、辦公室的龐大計畫。
同時,失去了據點與網絡的舊金山皮革男文化在 1980 年代中期漸漸消沈。
1990 年代,SoMa 區進行第二次都市更新。這次,趕著網際網路熱潮,市政府計劃將 Market 街以南、第二街與第七街之間的區域建設為「多媒體峡谷(Multimedia Gulch)」,希望在此發展網路服務、出版、互動媒體、電腦圖像藝術、虛擬社群(諷刺地,實體、在地的社群已經解體)、數位娛樂、電影後製。一時之間確實有了欣欣向榮的開頭。1998 年,舊金山 40% 的新職缺來自此處。但這一切並不是沒有代價:90 年代,舊金山房租由每平方呎六美元漲到六十美元,十年之內漲了足足十倍。當地蓋起高價的高檔住宅。此時,沒有在上次都更被迫遷的低收入藝術家與藍領住戶也已無法負擔此地的房租,只有搬走的份了。
然後呢?最晚到 2001 年,「多媒體峡谷」便和網路 dot-com 泡沫一起吹破了 [6,7]。SF-Info.org 說,2002 年時 SoMa 成為「充滿空辦公室與『出租』廣告的荒漠」[7],舊金山人口在幾年內減少了三萬人。房租稍減,但生活費仍高昂。
但此時舊金山靠著轉型為觀光都市而避過了經濟蕭條。舊金山重拾起進步、開放、多元、包容的形象,成功吸引全世界的遊客。另一方面,有閒錢的富人在此處購置第二棟房屋,昂貴房地產的挹注也使當地經濟保持熱絡。但此時的舊金山已連中產階級也負擔不起。高昂的租金使 Forbes 在 2015 年將舊金山選為「對租房者最糟城市」的第一名。
同時,80 年代左右,發源於網際網路的 SM 社群逐漸成熟。網際網路泡沫夢碎,但鄰近矽谷周圍仍搬入了許多電子新貴。他們可能無力負擔舊金山房租,但能居住在 Palo Alto, San Jose 等地。這些人之中也有 SM 愛好者,他們為加州灣區帶來了另一套不同的 SM 文化。第一個 “munch” 於 1992 年在靠近舊金山的 Palo Alto 首創。此後灣區各地陸續有人開辦同性質的聚會。後來被稱作「新衛」的他們在許多方面和皮革男有著不同的風格。他們的立場是「泛性(pansexual)」的,意指歡迎各種性傾向參與(但研究顯示到了後期異性戀仍成為大宗)。許多重要的爭議與共識凝聚在網路上發生。「BDSM」這個全稱縮寫,以及「安全、理智、知情同意」的口號都在此時出現。(這段歷史將在另一篇文章中回顧。)
這反映出的是參與者本身背景,以及時代背景的差異。Weiss 的田野調查發現他們大部分「是有閒錢可用在 SM 上的專業人士,」且以白種人居多,其經濟能力也反映在 SM 活動上。我的個人經驗中,90 年代初期,自製 SM 道具仍是常態。時至今日,至少在歐美,SM 道具已經發展成高單價的專業。Weiss 的數據是:一支好的散尾鞭要價(美金)$150 – $300, 皮拍、木拍的價格大約是 $30 – $150 之間。乳膠衣是昂貴的行頭,要價 $200 – $1000 不等。全身拘束袋等高檔設備 $2700 起跳。「Don 說他花了 $2500-$3000 在他的玩具包上。Bailey 說她過去五年可能花了大約 $5000 – $10000.」能負擔高價的 SM 道具反映的不只是財力,也是品味與專業。有人能分辨出散尾鞭的巧妙重心差異,也因此有製作精緻、專業的散尾鞭的市場。
於是,到二十世紀末,SM 成了一項白領的、專業人士的活動。
當年,當你說你喜歡 SM,人們認為你是貧民窟裡染病的變態混混。現在,當你說你喜歡 SM,人們想到的是開著私人直升機的總裁。
但有人無法負擔這種開銷。他們怎麼辦?SM 圈內自然地形成了食物鏈生態。根據 Weiss [5] 的觀察,他們可能接受朋友的援助、或加入某個 SM 家族、在大型活動中自願負擔一些工作以換取免費入場,等等。
再回頭談 Folsom 街。
1984 年,社運人士 Kathleen Connell 與 Michael Valerio 為反對舊金山都更,組織了一場以音樂表演為主的活動 “Megahood ’84”. 根據 Gayle Rubin 的研究,該活動雖是皮革友善,但並非以皮革為主題。活動中僅有三個皮革/SM 社群的攤位:Society of Janus (美國東岸第一個公開的泛性 SM 社團),機車俱樂部 Golden Gate Motorcycle Club,以及商店 Sunset Leather.
1985 年該活動持續舉辦,名為 “Attack of the Street Faire”,此後每年都用不同的名字,包括
“Dancin’ in the Street”, “Hot 6 in the City” 等等。直到 1991 年,該活動才定名為 Folsom Street Fair, 沿用至今。
1988 年起,皮革群眾成為活動主要參與者。Rubin 認為「因為皮革人們需要這樣一個活動。」那年有六萬兩千人死於愛滋。加州提案 64提議將 HIV 帶原者隔離。
舊金山的五大節慶(Folsom Street Fair, Up Your Alley Fair, SF Pride, LA Pride, Castro Street Fair)都一度難以維持。但隨著大環境改變,觀光客增加,舉辦節慶漸漸成為有利潤的事業。Folsom 街博覽會得到大廠商的贊助、市政府的支持。由一個反都更的活動,逐漸變成市政府贊助旗滿街飄揚的日子,這也是歷史的反諷吧。
現在,每年九月的 Folsom 街博覽會估計有 30 到 40 萬人由全世界湧入。活動規模大到美國航空與萬豪酒店等願意在此時提供優惠。SM 人為何在此時來到這裡?其實到了此處,看到的只是彼此,為何非在這裡不可?因為這裡被視為 SM 次文化的中心。如果要談「文創」,利用文化來賺錢,這難道不是一個經典成功案例?
但 Folsom 街早已與與當年不同。當年的皮革男文化已經不在了。
在我的理解中,「文化」是一個群體的倫理規範、儀式、器物、技術、知識、價值觀、生活態度的總和。小群體的文化建立不易,摧毀卻很容易。許多 SM 文化中的元素:皮革、乳膠、服飾、繩縛、乃至於支配服從關係,在近年一一進入主流文化,豐富了一般大眾的語彙與視野。但主流一面從邊緣文化中吸取養份,吸取可用之處,一面又扼殺著身處邊緣文化的、活生生的個人的生存空間。這總令我感到不平。
每當說到此處,我總想提及離我們更近的一段故事。下圖是台北市原松山菸廠、現在已改建為松山文創園區一帶的地圖。地圖右下角的「卡米地俱樂部」 2007 年創立,於 2010 年搬到這個位置,是國內少數提倡、訓練、培養現場喜劇表演的場地。說來好像與 SM 扯不上關係,但我曾在 2011 年卡米地俱樂部的「彩虹喜劇節」中表演以繩縛為媒介的喜劇,該戲碼後來發展成了我在倫敦 BOUND 的表演。後來皮繩愉虐邦也在該場地辦了數場表演、聚會等等活動。
松山文創園區於 2011 年開放。該地區的房租三年之內漲了三倍(可與舊金山十年漲十倍的速度相對照)。卡米地俱樂部無法負擔房租,不得不於 2015 年結束了店面 [3,4]。這是一個「文創毀文化」的案例。
再看看台北的另一個文創區:華山文創園區。台北酒廠於 1987 年遷出華山的現址,當地成為廢棄廠房。閒置十年後,1997年,金枝演社主動進入該區演出,被指侵佔國產。藝術家、劇場人在這樣的背景下讓該區逐漸生出生命力。然後政府接管,將該區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後來演變成「華山文創園區」,委託公司經營。現在的園區整修得光鮮亮麗,但一般小劇團已付不起展場租金。付得起文創園區租金的只剩下大眾的、國際的、有品牌的大展覽。
也許許多大城市的發展都悲劇地複製了這個模式:在地的、有生命力的文化被驅逐,搬移到更邊陲的地帶。市中心被跨國連鎖企業佔據。這是我們要的台北嗎?
公共政策看來離我們遙遠,但放到十年以上的尺度後,大環境的改變卻如此深入地影響、改變著人們生活的細微處,連 SM 都因此而不同 — 舊金山的故事如此告訴了我們。而十年其實並不長。如果體認到個人命運是如何與群體息息相關,我們就不能對現下發生的不公不義漠然對待。
SM 是什麼?研究歷史,我們會發現答案一直變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位置的不同人有著不同的 SM 次文化,和當事人所處的階級、環境、文化相關。SM 的內涵也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地改變著,即使在今天仍如此。現下的 、我們身處的 SM 僅是持續變化的暫時凝結。
談 BDSM 是什麼,不如談我們想要的 BDSM 是什麼,以及我們願意為此付出什麼樣的努力。
附註
目前查得到的 SoMa 區各店家當時的大致位置:
- The Toolbox, 4th and Harrison.
- Febes, 1501 Folsom St., at the corner of 11th St.
- A Taste of Leather, 1285 Folsom St.
- Stud, 1535 Folsom St.
- Ritch Street Baths, 330 Ritch St.
- Ramrod, 1225 Folsom St.
- Barracks, 2 Hallam St.
參考資料
- Preserving LGBT Historic Sites in California, on Febes, 2015/05/16.
- Joe Kukura, The down and dirty history of the Folsom Street Fair. Broke-Ass Stuart, 2014/09.
- Yang, 松菸文創園區租金兩年漲3倍…反逼走「文創產業」。 關鍵評論網, 2015/03/09.
- 楊明怡,自己的表演自己救 卡米地全國巡演。 自由時報, 2015/04/08.
- Margot Weiss, Techniques of Pleasure: BDSM and the Circuits of Sexuality. 2011.
- Matt Richtel, A city takes a breath after the dot-com crash; San Francisco’s economy is slowing. New York Times, 2001/07/24.
- SF-Info.org, History of San Francisco: Dot-com bubble.
留言